【人壽】購買人壽保障的迷思

疫情除令大眾對健康的意識有所提升,對人壽保險產品的需求亦越趨殷切。筆者近日遇到不少有關的諮詢個案,在此與大家分享。

個案一

朋友甲剛大學畢業,暫時沒有供養家庭的負擔。有理財顧問遂建議他及早為家人做好準備,因此向他推介一份保額頗高的人壽保險計劃。然而他才剛踏足社會工作,到底應如何決定是好?

建議

以朋友甲的情況而言,雖然他剛踏足社會工作,但暫時不需要供養家庭,個人認為現階段他需要投保的,也許並非一份保額較高的人壽保險,故此建議他考慮投保意外及疾病相關的健康保障,作為事業剛開始的第一道風險管理防護網。

個案二

朋友乙年約40歲,已婚並育有一名五歲大的兒子,負責供樓及供養已退休的母親。有理財顧問向他推薦一份儲蓄成份較高的人壽保險,因為保單的長期儲蓄回報頗為吸引。朋友乙應否考慮投保呢?

建議

朋友乙是典型的家庭支柱例子,所謂「上有高堂,下有妻房」,加上尚有未完全償還的物業按揭貸款,因此,他確實需要考慮購買一份保障額足夠的壽險,即使不幸離世,其家人亦有能力支付未償還的物業按揭貸款,以及應付家庭日常開支。至於人壽保單內儲蓄成份之多寡,則取決於個人的財務負擔能力,因為儲蓄成份越高的人壽保單,保費相對亦會較高。

個案三

朋友丙年過60,和太太兩人已經退休,兩名子女均有穩定工作收入,自住物業亦已供滿。最近往銀行處理事宜時,銀行職員向他推介一份每年保費約10萬港元的人壽保險,他應否考慮呢?

建議

由於朋友丙和太太已經退休,且毋須供養子女及償還按揭貨款,因此在沒有家庭經濟負擔之下,建議不需再投保多一份人壽保險,以免加重退休後的經濟負擔。

由於每個人對保障的需要會因應人生不同階段而有所改變,要選擇一份合適的人壽保險必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,因此,建議大家找專業的理財顧問為自己先進行全面的財務需要分析,然後度身訂造一份配合個人需要的保險方案。

撰文 : 朱健生 萬通保險區域總經理

欄名 : 《保險360》

本網站使用 Cookies以優化您的瀏覽體驗。閣下使用本網站即表示同意由Cookies衍生之私隱政策。詳情請參閱本網站所附載之條款。

接受及關閉X